中国科技新闻网4月2日讯(赵芙瑶)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概念,距今已有60余年。从“机器学习理论”的提出到卷积神经网络的出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从“感知”走向“认知”,又即将从“技术实用化”走向“规模化生产”,让千行百业都能切实享受到AI带来的助力。

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下半场阶段,计算机视觉作为人工智能最热门的细分领域,是目前众多人工智能公司选择的赛道。在国内,已经形成了商汤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旷视科技四家“CV四小龙”做领头羊的竞争格局。

CV四小龙中,商汤科技幸运的成为了“AI第一股”,近日也披露了其上市以来的首份年报。年报显示,其2021年实现营收47亿元,同比增长36.4%,毛利率为69.7%。经调整后亏损净额为14.2亿元,同比上升61.5%,整体表现优于市场预期,各项财务指标较为稳健。

值得一提的是,商汤科技2021年研发投入高达30.6亿元,占营收的65.1%。高研发投入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商业逻辑?

80亿加码研发 AI大装置将进一步向市场开放

全球科技水平日新月异,企业间的市场竞争环境正在不断加剧。而与科技创新水平紧密联系的研发投入是科技公司们竞争的硬性指标之一。招股书与年报显示,在2018至2021年,商汤科技的研发支出分别为8.49亿元、19.16亿元、24.54亿元、30.6亿元,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45.8%、63.3%、71.1%、65.1%。研发投入水涨船高,过去四年间累计超80亿元,占营收的比重也十分惊人。

那么巨额的研发投入都用在了哪些方面?答案是研发人员数量的大幅增加和AI模型的大量研发。作为人工智能软件的基石,AI模型是一种可以将输入的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结构化信息的算法应用。随着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加速、终端设备数量激增,AI模型正被广泛部署于客户所在地、云端和设备上。

在此情形下,如何规模化、低成本地生产高性能的AI模型,已成为人工智能行业的主要技术进入壁垒。为了大规模增加模型量产,降低人工智能模型生产成本,商汤科技表示将加大对于新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的投入,从而以更低的成本,对更先进的AI模型进行更大规模的量产。

商汤科技还透露了对于模型生产的“野心”:计划把可商用的AI模型数量从22000增长到百万量级,以实现在现实世界中全场景覆盖。

不过,生产数量足够多的模型就能“打遍天下无敌手”吗?人工智能领域最权威的学者之一吴恩达曾提出“二八定律”:80%的数据+20%的模型=更好的机器学习。在吴恩达看来,一个机器学习团队80%的工作应该放在数据准备上,确保数据质量是首要前提。如果更多地强调以数据为中心而不是以模型为中心,那么机器学习的发展会更快。

实际上,大量的数据搜集也面临着一定的政策限制,此外,模型也不仅仅开发完成后就“万事大吉”,训练模型以及应用部署也需要较长时间,在细碎的场景中落地以后,同样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或许是为了拥有更多可落地实验的场景,商汤科技在年报中提到SenseCore能力会进一步向市场开放,商汤指出,传统云计算服务并不能够有效满足市场对于智能计算的需求,因而SenseCore的能力被予以期待。商汤科技在服务大型智慧城市和大型车企客户上验证了基于SenseCore的AI-as-a-Service模式为客户定制化生产AI模型的商业价值,未来也希望向社会输出普惠的人工智能算力。

但这条路绝非畅通无阻,若想为客户量身定制,就涉及到了一些难题。比如客户有时可能认为通用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不能够满足他们的业务需求,需要根据他们自己的数据去训练他们独特的模型。此外,这些客户往往只是对自己的专业的领域知识很了解,但是他们并不了解深度学习的理论和模型训练的方法,而且他们也不希望去面对繁琐的训练、部署、运维等工作。同时他们希望快速的去验证这个模型的效果,所以绝非易事。

即使困难重重,商汤科技还是选择了大力投入研发和建立好SenseCore这个AI底座的战略。先铺好路,再发展商业模式,可谓一步一个脚印。正如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徐立在上市仪式演讲所说:“先有持续的大规模技术投入带来创新,再有商业模式发展,这是一条罕有人走的路。艰难之处在于商业的不确定性。商汤科技坚信技术突破能带来普惠价值。”

四大业务均衡发展 持续探索落地场景

与其它专耕某个细分赛道的人工智能企业不同,商汤科技选择了均衡发展的道路。目前商汤科技拥有四大核心业务,分别为智慧城市、智慧商业、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车。2018-2021年,智慧城市与智慧商业的营收占比一直较高。

可以看出,智能汽车近四年来并不算商汤科技的强项。但是商汤科技却愿意持续为其投入。商汤科技表示,旗下的智能汽车平台希望抓住变革机遇,所以推出了“绝影”智能汽车平台,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路协同、L4级无人驾驶、无人驾驶小巴努力推进全线产品化商用。

商汤科技表示,2021年内,新签约的合作车企客户数超过30家,国内主流车企及部分海外车企均成为其合作客户;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产品累计前装定点数量达2300万台,覆盖未来五年内量产的60多款车型。

年报显示,商汤科技智能汽车的客户数量由2020年的25家增长至2021年的34家。商汤也用实实在在的落地场景证明了自己在四大核心业务领域做出的努力。智能汽车方面,依托SenseAuto Pilot商汤绝影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打造的AI+智能车灯解决方案,在不增加任何硬件成本和适配成本的情况下,通过图像预处理、定制化模型、数据生成三大技术,可以提升夜晚场景的感知性能。该方案具体为,在夜间行车时可自动对前方道路车辆及行人进行实时侦测,并自动调整相应区域灯光,避免远光对前方车辆驾驶员及行人造成视线阻碍,让夜间行车更安全。

图源:商汤科技供图

智慧商业方面,商汤AI大装置也开始“下沉”汽车质检,入局了汽车工业制造领域。据了解,商汤科技基于SenseCore 商汤AI大装置打造了光机电软算一体化的深泉工业质检推训平台。依托这套平台,福田康明斯发动机生产工厂实现了对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表面缺陷和装配缺陷的自动检测,大大提升了质检效率,还将工人从枯燥乏味的质检工作中解放了出来从事更高质量工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图源:商汤科技供图

福田康明斯的高级项目经理表示:“商汤科技的深泉平台与我司生产实践相结合,实现了多个场景下AI质检能力的快速上线,提升了质检效率,也帮助我们提高了智能制造的水平,为AI质检在汽车工业制造领域的敏捷创新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那么在互联网巨头和AI企业都在大力发展智能汽车业务的情况下,商汤科技拥有多少胜算?对此,新经济领域观察家邓伟强分析称,商汤品牌吸引眼球,原因在于市场认同企业的技术能力,而且早已涉猎不同的落地场景。

然而,在厮杀正酣的应用场景战场,暂未见任何一家企业能够“一骑绝尘”。商汤的智能汽车布局也困难重重,智能汽车安全性和个人资料采集仍有不少隐忧,未来商汤科技等人工智能企业也不得不学习欧美企业经验,如何在保护个人资料的基础上,采集足够的数据,进而训练出具有信效度的有用决策数据。

而在营收占比较高的智慧城市板块,城市方舟业务则在防疫方面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举措。

例如上海长宁区与商汤科技推出整合“红外非接触测温+身份认证+健康码识别验证+疫苗接种查询+电子证照查询”的“五合一”便捷通行系统。通过一次认证,实现多接口快速验证、快速通行的效果,能解决传统人工方式“低效、不便利、字迹潦草或无记录”等问题。

近日,商汤科技紧急响应防疫需求,在原“五合一”通行系统的技术架构基础上进行升级。新增核酸检测结果验证,升级为“六合一”。

智慧生活方面,商汤科技为帮助运动员们更快地熟悉冬奥村环境,提供更好的入驻体验,在科技部科技冬奥专项支持下,负责“基于3D的实时精准定位技术、虚拟与现实结合的3D高精度识别的智慧AR导航系统研究”课题,基于SenseMARS火星混合现实平台,经过数月的研发攻关,短时间内实现了大尺度场景下厘米级的三维地图构建和部署,并解决了动态复杂场景下实现精准定位跟踪等难题,为张家口冬奥村打造创新的智慧AR导航应用。

图源:商汤科技供图

可以看出,商汤科技一直在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商汤科技没有选择“割韭菜、赚快钱”的方式寻求短期盈利,而是打好技术底座,给几个业务板块都留有未来。但是这样的决策,更有点像“背水一战”。如果此战失败意味着什么?徐立在上市之初就已经回答过了:“是方向的选择。”不过,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