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规划》描绘了数字经济发展新蓝图
近年来,我国数字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工业互联网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27.2%,创历史新高。目前,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性能优越的5G网络,数字基础设施实现“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截至2022年底,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231万个,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5亿户家庭的能力,IPv6活跃用户超7亿户。
“但与此同时,数字中国各领域之间呈现政策资源力量分布不均、政策效应释放速度快慢不一等问题,数字中国政策体系亟须从某一领域的单点布局或局部布局向全方位整体布局转变,从政策量的积累向量与质的全面提升转变。”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辛勇飞表示。
此外,数字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还存在壁垒,现有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与数字化快速发展所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还不完全适配,传统治理方式与监管模式还需进一步跟上。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要素本身在不同部门、不同系统间也存在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现象。
针对此,《规划》强调“整体”,从国家层面加强数字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对不符合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各项制度进行整体性变革,对各部门、各地区推进数字化发展进行系统性安排,有效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如今,数字中国建设覆盖领域广、涉及方面多,需要准确把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与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把数字化发展作为提升本国综合实力的主攻方向,纷纷加强系统性战略规划,在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制度探索、数字应用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布局,以政策为重要手段的数字化环境竞争日趋激烈。
辛勇飞认为,《规划》理顺了数字中国各个环节的复杂关系,为进一步按照数字时代发展规律调整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套、推动政策工具组合投放进行了系统布局。
以数字化驱动生产和治理方式变革
《规划》指出,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一是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加快5G网络与千兆光网协同建设,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北斗规模应用。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引导通用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二是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构建国家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各级数据统筹管理机构。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利用,建设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等重要领域国家数据资源库。释放商业数据价值潜能,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开展数据资产计价研究,建立数据要素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机制。
“保持政策的连贯、稳定和可持续是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的现实需要,及时发现并推动调整一些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不符的政策、制度,是数字中国政策布局的重点。针对法律法规体系,研究制定数字领域立法规划,及时按程序调整不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法律制度。”辛勇飞表示。
同时,数字中国建设要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一是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二是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切实维护网络安全,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增强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基础制度,健全网络数据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体系。
“传统时代的数据信息常常分散在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并不完全由企业自身或银行掌握,如何挖掘这部分数据资源的价值,《规划》做了前瞻性、预见性的安排。”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建议,“一种方式是让地方政府部门通过公共数据市场化手段,和品牌数据商合作,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决策成本,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面向未来,按照夯实基础、赋能全局、强化能力、优化环境的战略路径,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